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商贸 >

全球微资讯!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研究)

2023-06-26 17:02:11    来源:东方资讯


(资料图)

吴如菊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的自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启动教师的教学。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一直以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课前预习都不够重视。其实,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预习,下面笔者就结合在农村小学教学语文十几年的经验,谈几点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查。要学会利用手头的工具书及各种资料,如字典、词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进行查找。查到以后再圈出字的读音、词语、意思和字形结构等,并将查的结果写在旁边,便于在阅读时理解意思,弄清含义并加深印象。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课里的词语“咆哮”,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什么?这个词的意思又是什么?这就需要学生借助工具书来弄清楚了,同样在这一课中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如“踏”有两个读音,在文中应该读四声(踏步)。另一个是(踏实)。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课中还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植树节,我国的植树节定为每年的3月12日。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学会查找。

读。学生已读到了高年级,认识了很多的字词,开口读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已是张飞拌豆芽,小菜一碟了,但说到读得怎样时,就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了。所以,指导学生要分几步来读,首先读准字音,再读通句子,最后做到流利的读课文。除此以外,还要学会概括大体内容,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读”在预习中是非比寻常的一个主要环节,应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把课文读流利,把字词读正确,把感情读出来,进而从中悟理、悟法、悟情,并发现疑难提出质疑。当然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读,如默读、小声读、轻声读、高声朗读等。

划。要让孩子们划出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和重点段,做到重点难点突出。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课,让学生对课文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揣测课文内容,通过课题,我想到了什么?第三段说司马迁“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在理清思路后,可以用双竖线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又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这课,这篇课文是独幕剧,有明显的提示语,只要放手让孩子多读几遍,就很容易理清脉络,也很容易划分出逻辑段。教师在课堂上只要稍加订正点拨即可。

圈。在课前预习课文时,学会用各种圈点符号圈出生字、词、成语。给课文的自然段落标上序号。如《精读与略读》这一课中,我们就可以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透彻、探究、浩如烟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又是成语,在下面画上横线,关键词语“精读”“略读”,在下面画上小黑点,在后面加问号。需要重读或摘抄的部分在后面加三角符号,又如:《爱如茉莉》这一课中,茉莉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有什么意义?

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发现不懂的问题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问,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养成一种懒散的习惯。教师要多给学生讲道理,多鼓励,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后教他们提问的方法,可以从课文提问题,也可以找中心句提问题,还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提问题等。如《天鹅的故事》一课,就可以这样提问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边?然后要求学生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示出来,教师还应对学生认真的态度进行充分肯定,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进行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拓。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大江保卫战》一课,讲的是人民解放军在大江保卫战中与洪水搏斗的惊心动魄场面和感人事迹。体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体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但我们的学生那时还未出生,也没经历过那种苦难,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保卫大江,也不明白怎么战斗。又如《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对于我们云南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西南保山的孩子来说,连大河也没见过,更别说江上的羊皮筏子了,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做足这方面的预习,通过问大人,问老师,上网等方式提前查阅资料,在脑海中有个大体的认知,并进行细致整理,才能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时有话可说,有情可体会,有问题可提。

总之,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使我们终身受益。只有指导孩子们扎实有效地进行预习,才能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相关阅读